技術賦能 人本回歸

當代用的是源自工業革命、旨在大規模生產標準化勞工的教育體系,然而在追求個性、創造力與多元價值的時代中,不時顯得格格不入。儘管技術的革新已讓課堂煥然一新,但其內核 — 課程設計、考評方法、學科重點與背後的架構底層邏輯,仍舊承載著百年前的基因。

 

工業時代的教育,其核心目標是效率與可量化。學生可比作工人,被視為生產的一部分,教師猶似工廠主管。教師既和學生一起合作生產出社會需求的學校表現,也按部就班地將學生塑造成合格的社會零件。學習的過程需要量化,成長便分解為一個個可衡量的關鍵進展指標,學生們以「答題條件反射器」為目標,熟練掌握解題技巧,卻逐漸喪失了最寶貴的學習本能 — 好奇心與提問的能力。這套體系,正是沒有依從它反而成功的愛因斯坦,其名言「凡重要者,非皆能衡量」所反對的 — 因為在追求標準化成功的同時,也扼殺了師生共同獨一無二的天賦與潛能。

 

但這些無疑仍是生於教育改革的過渡時期的我們不能避免的。隨教育科技發展,教育異化有增無減,「似教非教」如同「紫之亂朱」,看似美好而實則侵蝕著教育的本質。

 

生成式人工智慧無疑為這座老舊的「教育工廠」創造了拆除與重建的巨大可能性,它承諾能幫我們擺脫時間累積與考試成績的束縛,走向一個以技能為本、內容因人而異的個性化學習時代。然而,技術革命背後同樣潛藏巨大的隱患,使用智慧工具使人未學懂卻自信已懂,催生出思維惰性,看似要借助科技賦能來終結的結構性教育不公,卻因為學生未必能藉其他因素克服人性的弱點,而變得更大。

 

畢竟,技術的本質從來都不是技術性的,技術演進的火光最終映照出的是人性的光明與陰影。工具無法替代教育的核心 — 由生命影響生命的人性光輝。

 

這正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出路。教育科技的真正價值,不應僅僅在於提升學習效率,更在於重新賦予教育者以靈魂。這場變革的關鍵,是教師角色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生態設計師,從「盡忠職守」的執行者,轉變為能夠「推己及人」、用心去點燃學生的心靈火焰的啟發者。最好的教育,是能夠滿足孩子的心靈、鼓舞他們的熱情,同時給予他們力量。

 

所以,改革背後最終指向的思維終點,並非科技本質,而是我們如何對「人」重新定義。我們要回到原點,思考教育的終極目標究竟為何,怎樣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成「人」。